“信念,不变的信念”
发布时间:2025-10-18 10:09
作者:兰云(黑鹰之孙) 首都北京天空晴朗,五星级红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将召开,告诉世界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盛大阅兵震撼了世界华人的心。今天,所有中华儿女都为母亲的力量感到自豪。 一边看,我的心在往前走,同时,脑海里时不时浮现出一位老人的形象:他的脸颊红得像一面五星级红旗,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也在观看这场盛大的仪式。他就是我的祖父——黑鹰,《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民盟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印度尼西亚《太阳报》首任总编辑。《生活新闻》。 雏鸟 何英,原名张秉文,又名张友军,笔名李明启、李毅、红梅,191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祖籍广东省梅州市。 7岁时,父母带他回到家乡接受中国传统教育。 13岁时,他回到了出生地。在上英语学校期间,他在一家海外报纸《新中国报》兼职。正是报纸环境给了他了解共产主义、共产党的机会。他的背景、经历、情感,都让他在“世界工人联合”的旗帜下误入歧途。 1932年,荷英考入暨南大学外文系,只身赴上海求学,带头攻读文学,开始文学创作。 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世界文化中心。国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是不容易在那里占据一席之地的。然而,他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其过人的才华和令人敬畏的外表,毁掉了上海的文坛。他思考得很快,写了一千字。其著名作品《帝国的女儿》、《时代的感动》等先后发表在茅盾先生主编的《帕尼提坎》杂志创刊号和《申报月刊》上。该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名声大噪。黑鹰也在《叶子也好》中加入了“无名文学社”。他不仅写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写诗歌、散文。无论什么类型的工作,质量都是最高的质量。茅盾在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路》中盛赞黑鹰是一位“新作家”。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中国新感觉派作品选,以黑鹰为代表作家,收录其作品s。 异国他乡的抗战 卢沟桥事件爆炸,日本侵略者毁掉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为抗击日本,避免再次漂洋过海,在棉兰市担任《新中国报》总编辑。他鼓励和感动海外华人竭尽全力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韩前夕,他在印度尼西亚政治中心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创办的《潮报》报社工作,利用这一舆论阵地进行反日宣传。 《潮报》一经出版,就承诺促进团结,制止日本,反对法西斯独裁。因此,编辑部四人(创始人董银初夫妇、现场记者李瑞歌、黑英)全部被日本总领事馆列入黑名单。日本侵略者占领缅甸、马来亚后,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岛屿陷入危险。爪哇岛上空,有一支涂有日本侵略者标志的飞机编队;夜晚的雅加达,防空警报不时响起。黑鹰和编辑部的同事们在盖着黑布的电灯下公正地工作。他们坚持出版报纸,直到日军入侵雅加达的前一天才离开报社。海英赶紧和奶奶、一岁的妈妈一起躲到万隆乡下。在农村,没有信息,没有积蓄,生活很艰苦。后来,海英因叛国罪被日本宪兵逮捕。那一年,回避28岁。 军警吉普车押解黑英前往雅加达甘东卫监狱。在爪哇,日本袭击的目标是华侨领袖和领导人来自中国的华人团体、文化界人士和记者,被他们称为“华人海外敌人”。 “潮报”创始人董银初和并肩作战的现场记者李瑞革也相继被捕。与荷英关在同一间牢房的,是著名华侨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司徒赞先生,后来担任印尼雅加达著名华文学校巴城中学校长。两人交情深厚,他与司徒赞先生从此成了生死之交。 日本集中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死亡率很高。饥饿、疾病、苦役和殴打一直是囚犯面临的威胁。在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同时,灾民们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众人都咬牙忍住,互相鼓励:“总有一天我们会赢,到时候他们就该体验一番了。”命!”一名狱友大声说道:“哭有什么用?不要让敌人笑,我们决不能投降!”另一位难友说道:“是啊,受点苦是什么意思?想想祖国前线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与他们所受的苦难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狱友们边干活边这样说着。说到成功,大家总是面带微笑。 800多名抗日华侨在各地被捕,全部被关押在万隆郊外的紫马尾国际集中营。万隆是爪哇岛上的一座著名城市。荷兰殖民者在境外的紫马尾修建了一座大型军营,后来被日本占领者改建为集中营。在黑英等人到来之前,大约有八万名欧美移民,全部是男性,被囚禁在这里。妇女和儿童被关押在其他监狱集中营。在此期间,美军开始在太平洋进行反攻并取得成功。随着战局的发展,对日军更加不利,集中营囚犯的处境也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只能互相鼓励,期盼着胜利和自由的到来。 返回成功 1945年春节到来,800多名集中营囚犯在期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时度过了国庆假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集中营,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9月15日,经过三年的磨难,集中营的铁门终于打开了。门顶上的日本国旗落下,日本宪兵消失了。在万隆中国驻外代表的欢呼声中,800多名海外战俘获释从集中营里出来,终于重获自由。 重获自由后,英立即以笔为武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他以激情和犀利的文笔,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和有说服力的政论,声援印尼独立运动,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出版长篇小说集《时代的感动》和《红白旗下》,体现了血与火时代的作家和战士的高度正直、热爱真理和独特吸引人的说服风格。 在资金不足、物资匮乏的困难条件下,黑英与其他侨胞爱国志士共同创办了《日常生活》,并担任首任主编。那一年,他32岁。生活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人侨民经历过被侵略的痛苦以及外国殖民者在他们的祖国和居住区的压迫。因此,印尼侨胞始终对祖国的强大抱有热切期望,在不同时期为支持祖国社会的革命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报》这份既依靠印尼侨界又心系祖国的爱国报纸,表达了侨胞对祖国未来的关心,让很多人在黑夜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对于当时充满远大理想和革命自豪感的海外爱国青年来说,《生活日报》就像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创刊短短十几年,《日常生活》发行量已达5万余份,成为印尼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日报之一。本报特刊了一篇1955年8月发行十周年纪念刊,齐白石、何香凝、郭沫若等名人题词。 1965年,《生活报》被印尼当局勒令关闭。此后,黄周贵院长不畏艰险,从印尼出版之日起就将整套《日常生活》带回北京,并赠送给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在历史上留下诚实的印记 1951年,黑英辞去《生活日报》总编辑职务回国。后来他每天都在光明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主编《光明日报》文学副刊《东风》,并担任文艺部副主任直至退休。他像蜡烛、春蚕一样,以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坚定,将一生奉献给了新闻和文学。海英在n年里努力工作ewspaper办公室,默默地致力于培养新作家,发展文学创作。他一生光明正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一间装满书籍的房间。 黑鹰为人低调谦虚,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作家。给我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过去我是记者,今天我是记者,将来我仍然是记者”。 最后呈现黑鹰在国外集中营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大海的记忆》是黑鹰1944年5月在狱中写下的,充分表达了他渴望自由、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的革命感情: 这里的河水蜿蜒曲折, 这里山峦起伏, 这里有温馨的窑洞,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 我晚上用河水洗脸正在运行, 我吃了黄小米米; 我属于普通人, 我被预言将在战斗的严酷考验中。 我记得: 信念,不变的信念—— 我静静地等待, 总有一天我会挣脱这条锁链—— 我想再次回来 ——海岸。 我想写这篇文章,向所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