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档案服务更加精准、便捷、智能
发布时间:2025-11-07 10:02
作者:牛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十四五”期间,人民经济档案建设全面加快。事实表明,档案行业的民生导向更加凸显,不断释放服务民生、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强大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则。档案作为保障人民经济权利、服务公共治理、承载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在服务民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是档案服务民生的价值最独特的定位。开发者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档案作为联系党、国家、人民的重要纽带。档案不仅服务于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而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人民经济建设走到哪里,档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使档案成为真正造福人民、支撑发展的强大力量。 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档案法制体系,是档案服务民生事业最稳定的支撑。从党中央的主要决策来看,要通过制度和法治向人民开放。基于此,我国档案部门积极变革、变革,打造馆内可检索、跨馆可检索、网上可检索、电话上可检索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使档案服务从“走过档案”拓展到“触手可及”,真正把保障民生的制度红利转变为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便捷体验。 “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服务民生的档案事业注入了最强劲的变革动力。随着“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数字政府”、“人工智能+”、“文化数字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档案工作加速从传统的“被动获取”走向“智能赋能”。人们可以在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地方享受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数字化不仅拓展了档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档案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融入管理社会、改善民生全过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造福全体人民的重要力量。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档案服务民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三个跨越”。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服务边界跨越。档案服务积极向灵活办公、互联网医疗、绿色出行等新业态拓展,覆盖新民生管理全流程。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合作,完善人员档案管理标准,推动分散管理向集中统筹转变。提升区域共享能力,促进民生制度化、常态化安排 档案与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s使人们的工作更加便捷,给予他们更强有力的支持 围绕人们的需求,才能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飞跃。文件不应该是可访问和可用的,而是更准确、更方便、更智能。优化开放分析,依靠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辅助+人工控制”,同时完善相关机制;转变服务方式,精准识别不同用户需求,实现“被动响应”向“主动互动”;深度融合政务工作平台,构建跨部门、跨地域、跨平台的智能化系统,实现“智能采集、跨域调用、按需推送”,真正做到“所需即所得”。 引导人们的体验,就能实现文化认同的飞跃。档案服务不仅涉及访问,还涉及体验和身份。内容为丰富交流,挖掘档案的故事性、思想性、教育性,从“物质整合”走向“叙事性叙事”;改变传播形式,打造数字展厅、虚拟体验等多样化场景,做到“看得见、摸得着、智能”;要拓展育人渠道,将档案文化纳入“思政大课”、乡村振兴、社区教育,让档案走出图书馆、融入日常生活、留住灵魂。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6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