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物馆:讲述文物故事,传承齐鲁文化
发布时间:2025-10-18 10:09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 黄海之滨,鳌山湾之滨;黄河南岸,春城内。山东大学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山海之间,历史之美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展示了齐鲁文化的脉络和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 “山东大学博物馆在济南中心校区和青岛校区均设有馆舍,藏品4万余件,涵盖青铜器、玉器、甲骨、陶瓷、金银、生命科学、现代艺术、文学等多个门类。”山东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肖桂田介绍,中心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青岛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9000多平方米。 多个展示空间为齐鲁文脉的系统呈现创造了条件文明。目前,青岛校区博物馆的主要陈列之一是《文运七录——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它以山东大学的历史发展时间和考古成果为基础。分为“启明”、“大洞”、“天下”、“物华”、“考古”五个部分。陈列了1000多件文物和教学标本,详细记录了齐鲁文明的演变。 岳庄遗址发现的后里文化时期水稻种子是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遗存之一。定宫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铭陶,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代甲骨文推前了八百年;长庆仙人台遗址填补了周代文献记载的空白……这里的大部分展览都是山东出土的g 大学师生多年。 然而,这座大学博物馆的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展示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更在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成果。 在青岛校区博物馆西配楼,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教育部科技考古主实验室扎根于此。拥有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有机文化保护、古代人体骨骼研究、古代DNA研究等15个科技考古研究方向,赋予考古学不一样的面貌。利用现代技术对古代遗迹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古人的迁徙活动、饮食结构、健康状况等信息,界定古人的生活,进一步提高准确性。考古研究的深入,让历史更加清晰。 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首家获此荣誉称号的大学博物馆。世纪大学与博物馆携手,实现考古探索与文明传承的双向追求。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聆听文物的故事,延续齐鲁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脉。《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第08页)